(一)研发内控
1.研发部门设置和研发管理制度重点关注企业是否设置专门的研发部门以及研发组织架构,是否制定研发管理制度,明确部门及职责、岗位及职责;公司研发相关内控制度是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是否建立与研发项目相对应的人财物管理机制,如何确保人员薪酬、物料支出等在不同研发项目中准确分配、核算;研发费用相关内控措施及内控运行的有效性。2.研发活动的定义,是否存在生产成本混同研发费用的情形 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企业研发费用是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重点关注研发活动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同主营业务或未来规划相关、确认的费用金额是否准确;公司对研发与生产的划分,注意区分研发费用与生产成本,是否存在生产成本混同研发费用的情形;定制化产品相关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是否准确,如研发成果仅可用于该合同、无法用于其他合同,根据证监会《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2号》的规定,企业应按照收入准则中合同履约成本的规定进行处理,最终计入营业成本。 3.研发模式企业研发活动一般分为自主研发、委托研发、合作研发、集中研发以及以上方式的组合。重点关注合作研发过程中各自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情况、发行人在合作研发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技术成果归属情况,是否对合作研发方存在技术依赖,发行人与合作研发各方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委托研发对应的主要项目名称、受托方、研发成果、归属及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情况,是否对受托方存在重大依赖。 4.研发人员的界定与管理重点关注公司是否能够明确区分研发、生产、管理、销售人员,是否有专职、兼职研发人员,如存在兼职人员,相关人员如何进行管理,是否制定如工时、工资分配、核心研发人员认定等内控制度并执行,研发核心能力是否取决于兼职研发人员,研发人员的研发成果是否完全归属公司,对于引进研发人员其研发成果与曾任职单位是否存在潜在诉讼;是否存在董监高人员认定为研发人员的情形。同时,研发人员的胜任能力也受到关注,主要体现在研发人员的学历构成、技术背景、工作履历、任职时间等方面,关注研发项目是否真实存在、分配的研发人员在项目中的角色、是否存在集中调岗、人员混用等情况;增加不必要研发人员进而虚增研发费用的情形,以及与研发人员相关的工时管理是否合理等。5.研发过程管理重点关注研发过程的关键节点,如项目立项、项目开发、项目试产、项目验收(结项)、项目变更(如有)。项目立项阶段是否评价项目的可行性,是否明确研发目的、参与人员、周期、预算以及预期效益;项目开发阶段是否实现阶段性目标、研发投入与开发阶段是否匹配等;项目验收(结项)阶段是否形成研发成果、研发目的是否实现。重点关注项目立项及相关材料是否完整、准确;立项研发项目数量、研发完成项目数量及最终实现销售的项目数量的匹配性;研发过程的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6.研发领料重点关注是否存在研发领料与生产领料混同的现象,研发领料的最终去向,是否形成样品及相应库存管理和产品去向;用料是否会产生余料、废料,是否会产生样品(机),形成的余料、废料、样品(机)的管理模式,研发形成的复配料的退库与再次使用,研发领料(返料)与生产领料(返料)如何予以区分;相关的物料流转内控制度是否存在且得到有效执行。7.样品(机)、废料用途由于《15号解释》的发布和实施,重点关注如何认定为样品(机)、废料如何进行库存管理、目前的存放状态、无价值的商业合理性以及是否制定相关内控措施并有效运行。8.研发设备重点关注研发过程中固定资产(设备)使用情况,是否区分研发专用设备和生产设备,是否存在混同使用的情形,相关设备管理是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