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微企业和六大行业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开展以来,截止4月底已有近三成的留抵退税款返回企业口袋,但据了解目前处于观望状态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这类企业会担心税务风险,因为现在各地税局在加大骗取留抵退税的查处力度。从税务总局网站挂出的新闻我们也可以看出税局严查留抵退税的决心和力度。
那么留抵退税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呢? 首先,了解一下税务部门留抵退税整体的风险筛查机制,即“事前预审、事中审核、事后抽检”,并依托税收大数据织密政策落实“防护网”,可以对留抵退税纳税人风险进行全景扫描,对已经退税成功的企业,仍采取系统审核与人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再梳理、再扫描,及时精准将风险“筛”出来。 从税局的筛查机制可以看出,即使能成功退税的企业,也是会面临事后筛查的风险。
其次我们要了解税局部门的态度,对留抵退税骗税“零容忍”,对于骗税企业,实施严厉打击。目前的打击措施主要包括: ①对非主观故意违规取得留抵退税的企业,约谈提醒,促其整改; ②对恶意造假骗取留抵退税的企业,依法从严查办,按规定将其纳税信用直接降为D级,并延伸检查其上下游企业; ③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那么言归正传,税局筛查的风险到底有哪些呢?下边把常见的给大家总结一下: 1、企业隐匿销售收入或进行虚假申报,形成虚假的增值税进项。 企业隐匿销售收入,一般是监控到了公司法人等主要负责人及财务的个人账户存在较大的资金往来,税局发现疑点后进行进一步稽查后发现的风险。之所以能查出,其实是利用了银行税务共享信息,这几年各地金融机构与税务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老板或财务人员的私人账户资金交易频繁的都可能面临监控。现在现金交易日5万元,以及当日单笔账户往来50万或累计达到50万的,都是银行业务监管范围。 隐匿销售收入另外一种常见情况,是少申报或未申报无票收入,导致报表里进项大于销项,形成虚假的进项留抵,这类情况,一般是筛查到了企业的三流严重不一致,进一步稽查发现的疑点。 针对这个风险点,我们企业要做的就是减少法人、财务人员个人账户的资金流,单位各类收入或成本,尽量保持三流一致。 2、取得虚开的增值税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额,形成虚假的增值税进项。 实务中每到年底找票的情况比较多,另外就是增值税为了少交税,有的单位也会存在找票或买票的情况,我们要知道的是,这种属于虚开发票。 税局稽查虚开发票,主要监测指标就是三流是否一致,即资金流、合同流、发票流,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单位购买发票大部分都是只付税金的, 那么资金流是缺失的。所以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进销项尽量要保证三流一致。 发票管理办法的中的处罚可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虚开发票的,由税务机关没收违法所得;虚开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虚开金额超过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非法代开发票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3、对于虚开增值税发票的上下游企业严查。 企业可能认为,我单位不涉及留抵退税,是不是不涉及留抵退税大数据筛查,那么您可能忽略了一个重点,大数据筛查尤其是发票类,往往是发现一个揪出一窝,比如您单位感觉给朋友单位开几张发票没啥,但是下游企业一旦被查处,基本都会带出上游企业的, 同样的道理,先查到上游企业,那么下游企业可会受影响的。 所以我们日常经营中“据实开票”很重要。
|